摘要:為探究氨氮對底棲動物的毒性效應,在位于湖北保安湖的近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單個水域面積約600 m2,水深約1.5 m)中開展了為期1年的模擬實驗,分析了6個不同氨氮濃度[N25>N20>N15>N10>N5>N0(對照);0.2—33.7 mg/L]條件下,大型底棲動物(軟體動物)群落特征的差異。結果表明:(1)實驗系統(tǒng)中采集的軟體動物主要為銅銹環(huán)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2)從B. aeruginosa密度來看, N0、N5、N10和N15處理相差不大[28(0—85) ind./m2],均顯著高于N20和N25處理[5(0—29) ind./m2](P<0.05);(3)從B. aeruginosa生物量來看,N0、N5、N10、N15和N20處理相差不大[40.0(0—85.5) g/m2],均顯著高于N25處理[0.8(0—4.0) g/m2](P<0.05);(4)從B. aeruginosa殼長、殼寬和帶殼濕重來看,均是N0處理最低, N20或N25處理最高;(5) B. aeruginosa密度和生物量與水體氨氮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隨分子氨濃度的增加而下降;(6) B. aeruginosa殼長、殼寬和帶殼濕重均與分子氨呈顯著正相關(P<0.05),隨分子氨濃度的增加而上升。以上研究表明,當氨氮濃度高于21.7 mg/L、分子氨高于0.18 mg/L(N15處理年均值)后,對軟體動物有明顯的毒害作用,尤其對生物數(shù)量的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未發(fā)現(xiàn)對其個體生長產(chǎn)生負面效應。這可能是因為水中氨氮增加后,促進了藻類的生長,使得軟體動物的食物更豐富,有利于其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和對氨氮的解毒。此外,水-沉積物界面附近的分子氨濃度比水體表層的略低,可能也是生活在水體底部的軟體動物能夠耐受更高濃度氨氮的原因之一。以上研究結果可完善氨氮對水生生物毒性的理解,為水體氮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